当前位置:主页 > 有趣的动物 > > 正文
三峡水库里的鱼最大有多大?
上传时间:2021-03-28 14:28点击:
三峡大坝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之一,也是我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的水坝,为我国防洪抗旱、发电、调节水流等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三峡大坝在修建之后,大坝的坝顶最高程达到了185米,在平时正常的蓄水位是175米,枯水期的最低消落水位是155米,在雨季时的防洪水位是145米。



超过百米的水位,再加上不允许随意捕捞,使得这里成为了鱼类的天堂,它们能够在这里自由地觅食,自由地繁衍后代。

那么问题来了,三峡大坝里的鱼类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现如今最大的鱼有多大呢?



三峡大坝里的鱼在了解三峡大坝里最大的鱼类有多大,我们要先知道三峡大坝里都有什么样的鱼类。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内生活着424种鱼类,其中包括稀有生物:中华鲟、达氏鲟、长江白鲟(已灭绝)等生物,还包含比较常见的草鱼、鳙鱼、鲢鱼、鲫鱼、鲤鱼等。

目前为了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我国实行长江全流域禁渔10年,三峡大坝里的鱼类也在保护区域内。



从体型上来看,中华鲟是长江流域内体型最大的鱼类,体长可达5米,体重在500多千克,体型最大的可达到700千克左右。



从分布上来看,中华鲟是一种江海洄游性鱼类,它们虽然生长速度较快,但是性成熟时间较晚,需要在海洋中生活9-18年左右,沿着长江洄游到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以及金沙江下段繁殖。

每年夏秋季节时,它们会溯游到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产卵,然后再和幼小的鲟鱼一起前往海洋生活,等到下一次繁殖期到来。



然而三峡大坝与葛洲坝的修建,阻拦了它们洄游的脚步,导致它们丧失了大部分产卵地,以至于中华鲟数量不断下跌。



由于三峡大坝以及葛洲坝阻隔了中华鲟的洄游道路,所以现如今的三峡大坝里没有中华鲟的存在,即使在修建时有部分中华鲟被拦截在三峡大坝上游,它们也无法生存,原因是因为它们需要到海洋中觅食,海洋中的食物总量较多,能够满足它们对能量的需求。

除了中华鲟之外,三峡水库之中还存在着许多超大鱼类,曾经有报道说有人捕捞到了一只体重达到400多斤的青鱼;除此之外在重庆云阳龙缸景区的长江支流中,还有人捕捞到了体重超过300斤的鳙鱼,该鱼还被当成水怪报道过。

根据当地渔民表示,像这样的鱼看到过许多次,也就是说这里生活着不止一条大鱼。



三峡大坝与生态三峡大坝修建完成之后,除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之外,生物学家也对此有所担忧,担忧它的存在会威胁到长江的鱼类,尤其是鱼类产卵。

根据统计发现,长江是我国鱼类最为丰富的水系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当地一共生活着424种物种,而黄河却只有150种。

长江不仅鱼类种类丰富,而且有许多是当地特有的品种,比如长江鲥鱼、白鳍豚、中华鲟等。



然而长江自古以来又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因为长江位于我国800毫米降水线以南,以至于在雨季时长江流域降雨量较多,导致河水暴涨,当暴涨的河水冲破河堤时,就会造成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威胁着两岸的人们。

经统计发现,在三峡大坝修建之前,每隔10年左右长江流域就会发生一次大规模洪涝事件。



为了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也为了利用长江水系资源,我国修建了三峡大坝,它可以在汛期时拦截洪峰,在旱季时开闸放水,确保当地河流不断流,保证了我国长江流域的安全。

但是有利就有弊,三峡水坝不仅拦截了洪峰,还拦截了泥沙,使得江水变得清澈,而长江白豚又需要一定的泥沙量,清澈的江水对它们的生存造成了不利。

不过对白豚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大坝的修建,而是人类的捕捞以及水体污染,改变了它们的生态环境。



除此之外三峡大坝对鱼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生物在溯游、洄游时遇到难以翻越的障碍,以至于物种种群数量锐减,中华鲟就是如此。

不过好在我国为了保护它们,一直在努力地进行人工繁殖,目前每年都会向长江投放中华鲟鱼苗,确保该种群基因延续性得到保障。

还有一大批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地为它们重建栖息地;我国也推行了长江10年禁渔,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它们,保护长江。

推荐阅读

热门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