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 > > 正文
郑国渠:“疲秦”“间谍工程”,如何竟助秦国一统天下?
上传时间:2020-12-23 21:06点击:
千古一帝王,开万世之先河。

近期,讲述秦始皇嬴政“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六国的古装历史剧《大秦赋》正在热播。



作为《大秦帝国》系列的终结篇,《大秦赋》剧集制作精良,为观众再现两千多年前大秦帝国的煊赫恢弘,播出以来好评连连而剧中郑国(战国时期韩国卓越的水利专家)进入秦国修渠的情节,燃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



很多人知道两千多年前建成的郑国渠是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并于2016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但鲜为人知的是,它的产生却源自一位国君“脑洞大开”的“间谍策略”。

谋秦:韩国派谍修渠以图苟安

战国时期,七国纷争,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盛,这让离秦国最近的韩国苦恼无比。

韩国因位于秦国东出函谷关的要道上,屡遭秦国征伐。

面对强秦威胁,韩国成了惊弓之鸟,虽然数迁都城,但总也摆脱不了秦国咄咄逼人的凌厉攻势,随时都有被秦国并吞的危险。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公元前246年,“脑洞清奇”的韩桓惠王突发奇想,制定了一个名曰“疲秦之计”的“间谍策略”。

他安排当时的知名水利专家郑国作为间谍“技术移民”秦国,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河之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



表面上的理由非常冠冕堂皇:要帮助秦国大力发展农业,提升国力。

但其真实目的却在于借此消耗秦国国力,延长秦国统一战争的进程,从而让韩国求得暂时的安宁。



赴秦:治水先驱全力兴建水利工程

韩桓惠王的“算盘”虽然打得好,但是把郑国这样的“高级工程师”送往秦国实在堪称一出昏招。

须知对于秦国而言,修建郑国渠就可以造福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以此提高秦国粮食产量,秦国综合实力借此大大增强,统一大业将指日可待。

于是,秦国接受了韩国的建议。

很快,一项绵延三百余里,声势浩大的“间谍工程”在秦国大地上开展了起来。



 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之后,郑国的间谍身份曝光。

嬴政大怒,立刻拘捕了郑国。

心系水利的郑国不仅对自己的“间谍使命”供认不讳,还在嬴政面前据理力争。

他表示大兴水利虽然牵扯了秦国大量精力,表面上对韩国有利,但也不过让韩国勉强多撑几年,真正获益的还是秦国。

兴建此渠可以使秦国国力强盛、人民富裕,实乃“万世之功”,要是半途而废,那就太可惜了。



权衡利弊后,秦国君臣们采纳了郑国的建议,不仅继续修建渠道,甚至加大了对工程的人力、物力投入。

终于,历经10年,这个超级“间谍工程”修建成功。

为了纪念郑国这一历史性贡献,秦国人将其命名为“郑国渠”。

郑国渠建成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

有学者估计,郑国渠当时灌溉的115万亩良田,足以供应秦国60万大军数年的军粮。



强秦:万世之功惠泽无数秦川百姓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郑国渠完工6年后(公元前230年),秦军拔剑直指韩国。

弄巧成拙的韩国就这样在秦虎狼之军的铁骑下土崩瓦解,成为第一个被秦灭亡的国家,也由此宣告“疲秦之计”的彻底失败。

郑国渠建成15年后,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现在,人们纪念郑国渠的重要作用,似乎早已忘记了这项“间谍工程”的起源。

但事实上,韩王作茧自缚的千古笑谈当前仍有借鉴意义。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相关主体在收集情报供政策研判时必须全面考量多方面因素,否则极容易出现重大偏差。

如果韩王在派郑国赴秦前能够对敌人的现实情况了解透彻,三思而后行,或许就不会落个沦为天下笑柄的下场。


 

悠悠千古事,是非任评说。

时至今日,我们发现不论故事的开头如何,郑国渠终究超越了国别和阶级的界限。

千百年来,不管朝代更迭变换,默默流淌的渠水始终无私地灌溉着关中平原的农耕文明,惠泽了无数秦川百姓,并因此在中华文明中流芳千古。

这正体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以任何阶级或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坚持人民至上、做出为民造福的选择,终将得到人民和历史的认可。



主要参考文献:[1]雒新岭,高虎,阿西,常郎.间谍修起的郑国渠[J].文明,2005(11):16~17.[2]殷志欣.郑国渠:疲秦变强秦[J].国企管理,2018(07):104~105.

推荐阅读

热门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