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 > > 正文
三国蜀汉最精锐白毦兵统帅永安都督陈到
上传时间:2021-08-28 16:55点击:

赵云背后的神秘背影——陈到

说起陈到这个三国人物,很多只看过小说和电视剧的人,都会感到颇有几分陌生。因为在罗贯中所著大名鼎鼎的《三国演义》中,整本书都找不到他的出场记录……算是一个完全被作者所隐身的人物。

 

不过,随着近些年来,互联网媒体传播的兴起,以及众多三国爱好者的研究和分享。在原本传统小说评戏等文化的基础之上,逐渐有更多发掘出了很多关于三国时代,在艺术加工过后,被隐藏的人物与事迹。

 

 

 

根据史料分析,在真实的三国时代,确实有很多在《三国演义》小说上,被忽略掉的重要人物。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有著名隐士胡昭,曹操麾下谋主戏志才,经学大师郑玄,交趾太守士燮,吴国开国功臣贺齐,江东重要将领卫温等,蜀汉后期猛将罗宪,等等……

至于陈到,也是同样的情况。虽然他并不像以上这些人一样,在历史上的分量那么重。但是从史书上上来看,他的事迹记载倒也不少。

比如说,他统率刘备麾下之精锐——白毦兵,并镇守蜀汉帝国东面重镇——永安;再比如说,他在刘备遭到惨败的夷陵之战中,率一部人马断后,掩护刘备撤退。愣是以区区数百人,拦下了东吴的大批追兵……

 

 

 

是的,关于陈到的这些事迹,大家听起来却并不感到陌生。很容易就会联想到,三国时代另一个人物,也就是在演义小说中,大名鼎鼎的赵云。似乎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的时候,就是将陈寿和赵云二人,合成了一个人来写。最终才成就了小说里面,那个有着“完美将军”之称的“常山赵子龙”。

甚至有传言说,赵云在刘备阵营中的战绩和功劳,还比不上陈到。只是由于在《三国志-蜀书》中,其传记和关羽、张飞、马超等人作为同一篇,所以才会在小说中,被渲染成为“五虎上将”之一,享有流传更广的名气。而更有资格享有这个名号的人,其实是被罗贯中抹杀的陈到……

 

 

 

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我们还是翻开真实的史料记载,来寻探一下陈到这个人物的真正面目。搞清楚他在历史上的真实轨迹,以及他和赵云之间职务关系,地位高低。

首先,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并没有陈到的独立传记。只是在另外一篇《蜀书-杨戏传》中,对他有过一段几十个字的描述。

在这段描述中,我们大致能知道,陈到字“叔至”,祖籍汝南。在刘备屯驻徐州,并帮助陶谦抗击曹操的过程中,他投奔到了刘备的麾下。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

(《三国志-杨戏传》记载: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随先主)

 

 

 

关于陈寿在刘备麾下的具体职务,史书并未详细记载。只能大致推断,他在刘备的军中,身份也是一员武将。尽管史料上并无记载,关于陈到在徐州期间的战绩。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也是随时需要披挂上阵,并全力拼杀的……

因为在史料记载中,又专门提到了,陈到是以“忠勇”而著称,说明他在战场上的表现,还是相当出色的。虽然他跟着刘备,基本上都是在打败仗,但每次战场失利,全军都需要落荒而逃的时候,他都不免会干些断后掩护之类的脏活累活……

长此以往,陈到也积累到了不少“败中求胜”的经验,这也为他之后在蜀汉帝国的仕途,以及所担任的职务,和从事的工作,而埋下了一定的伏笔……

 

 

 

 

 

不过,史书也明确记载了,陈到在刘备军中的名望和地位,都略低于赵云。由此可见,他在刘备麾下的身份,应该和赵云有一些相似,所以才会被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被拿来作这种类比。

(《三国志-杨戏传》记载:名位常亚赵云,俱以忠勇称)

我们再翻开在《三国志》上,关于赵云的历史记载,会发现他一开始到刘备麾下的时候,是为其统领骑兵。而且他投奔刘备的时间,也要比陈到更早一些。是在刘备率部驰援徐州,救助陶谦的时候,被北方霸主公孙瓒派来,协助刘备作战的。

(《三国志-赵云传》记载: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而且,赵云来的时候,也不是空手而来的,他还带来了一批精锐骑兵(演义上说是公孙瓒借了2000兵马,但事实上推测应该也就顶多几百人)。正是因为有了这支精兵,刘备的部队战斗力才能得到脱胎换骨的提升。并以此为资本,击溃了山东地界的黄巾军,营救了孔融的北海郡……

之后刘备驰援徐州,能够在曹操大军的重围之下,突入下邳城和陶谦会面,以及后来在徐州的各线战场上,和曹操的侵略大军不断作战,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倚赖于有这支精锐骑兵的战斗力。

而陈到呢?既然他能在陈寿的笔下,和赵云进行类比,那我们也可以大致推断,他来到刘备麾下时,应该也是带着一部分人马来的。所以我们可以大致推断,他之前的身份,应该和曹操手下的许褚比较类似。他也是地方乡民团练的首领,带着一批散兵游勇,在乱世中谋求着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伺机投奔明主,以实现自己的仕途之路。

 

 

于是在到了刘备手下之后,陈也很快展现出了自己的能力和本事,并且得到了刘备的信任和赏识……

我们知道,刘备最早起家的时候,跟随他的铁杆兄弟,是关羽、张飞、简雍这些人。后来逐渐又吸纳了,赵云,孙乾,糜竺等文武外交后勤方面的人才……这些人就基本组成了刘备麾下最受重用的“元老派”。

而陈到,无疑也可以被划作是元老派的一员。尽管他的资历,比不上赵云,更比不上关羽张飞简雍这些,跟随刘备起家的元老们。但是他武功不弱,擅长战场拼杀,对刘备更是忠心耿耿。所以能很快就得到了重用,负责统率起了刘备麾下为数不多的精兵——白毦兵。

 

 

 

是的,我们要解读陈到这个人物,自然是免不了要说到,刘备的亲卫精锐部队白毦兵。这是一支名气非常大,但是又显得十分神秘的部队。关于它的来历,人员组成,以及各种战绩,史料上都记载得少之又少,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一点也不难理解,从“白毦”两个字的字面意思,我们就大致能窥见一般!

所谓白毦,意为该部队的装束,是以白色的鸟羽兽毛作为标志。也就是说,白毦兵至少从外表上来看,有些类似于仪仗队。整齐划一的队列,明丽显眼的装扮,英武不凡的派头,威严雄壮的气势……当刘备在他们的簇拥之下,坐上豪华锦绣的马车出行,无疑能在最大程度上彰显威势,提升庄严……

很明显,如此精心编排的部队形象打造,自然不会发生在刘备的创业初期。刘备是个极端的实用主义者,最注重的是实际的利益和效果。更何况,他在赤壁之战以前,都根本没有自己的地盘,不是委身于他人屋檐下,就是在逃跑的路上,哪里有功夫去搞这类表面形式化的东西。

再说了,刘备又一向以“汉室宗亲”自称,从来都是以“礼贤下士,平易近人”的形象出现。没事搞这种大张旗鼓的威势宣传,岂不等于是颠覆自己,所一直以来维持的“人设”?

所以,我们可以大致推断,“白毦兵”这个称号,确实是刘备后来有了地盘,势力壮大了以后,才搞起来的。尤其是在他拿下汉中,同时占据了半个荆州+东西两川之地,进位“汉中王”高位以后,出于对“声势”方面的考虑,才专门建设起了自己的“仪仗队”。

 

 

 

 

 

而这支仪仗队的兵源,就是来自于他身边,一直以来跟随左右的亲卫部队。也就是说,关于“白毦兵”这支部队,其实一直都存在,只是在刘备入蜀以后,才真正有了名号,并由于其白色羽毛的装束,被称之为了“白毦兵”。

而他们之前的身份,都只是刘备麾下的亲卫部队,所以即便有了不少战斗经历,也不会在史书上被记载为“白毦兵所为”……

既然这样,那我们也大致可以推断,关于刘备亲卫部队的来历。它的最早原身应该来自于在涿郡,追随刘备起兵的青壮年们。他们也参加了刘备早年征讨黄巾,以及屯驻平原县,与曹操袁绍等势力交战的战斗。

 

 

到了徐州以后,由于刘备麾下兵力不足,所以徐州牧陶谦也慷慨地调拨了不少,徐州当地的优质兵员——丹阳兵,交给了刘备。而刘备又从这些原本就能征善战的士兵中,选拔出精壮者,充实了自己的亲卫兵部队。

不过,刘备在徐州的占领时间并不长,虽然以各种手段,从陶谦手中得到了“让过来”的徐州之地。却苦于周边的强大势力太多(曹操、吕布、袁术等),而自己却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重修徐州内政,并逐步掌握州内的军政大权……

而且,刘备的亲卫兵,虽然在刘备麾下算是精锐部队。但是相比于曹操吕布等人手下,那些征战沙场多年老兵油子们比,战斗力还是差一截……所以,在之后围绕徐州的一系列战斗中,在军队数量和质量都全面落下风的刘备,也连续被吕布曹操等人击败。

 

 

 

而在刘备每次战败逃亡的过程中,他的这些数量有限的亲卫部队,也就每次都要浴血奋战,拦住敌人的追杀,用生命为刘备铺平“逃跑之路”,其间的伤亡是肯定小不了的……

所以我们也可以大致推断,率领亲卫兵作战的陈到和赵云,他们在这个阶段,都免不了要随时将脑袋提在手上,以掩护主公刘备,并保护其家眷和其他没有战斗力的文官们(孙乾糜竺等)……故而两人都能在后来的史书上,留下“忠勇”二字的评价。

而且,由于长期都是处在这样一个“亲卫统领”的位置上,导致陈到在史书上,也不会有什么战场立功的表现。更无法像关羽张飞等人一样,在一次次的战场磨炼下得当成长,逐渐从“斗将、偏将”的角色,而积累经验,升级成为统兵作战的一方大将……

 

 

 

当然,这可能也和陈到自己的能力有一定关系。毕竟和他身份类似的赵云,都在后来有过一些领兵作战的记录(率荆州兵入蜀,作为黄忠后军将领参加汉中之战等)。而陈到呢?却始终没有自己独立领兵作战的机会。这可能真的说明,他的能力也许就仅限于此。当个“御前侍卫”统率亲卫兵还行,但是独当一面就有所欠缺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在蜀汉帝国建立以后,陈到官至永安都督,并参加夷陵之战,并留下他在历史上最高光时刻的故事。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刘备在入蜀以后,将自己的亲卫部队打造成“白毦兵”,并承担一定的“仪仗队”职责的时候,陈到并没有被提拔到什么太高的职位。这一点,自然还是刘备在自己集团内部的“政治平衡”所考虑。

 

 

 

毕竟是新拿下蜀地,而且一州之地的官职和爵位,也就那么多。所以刘备必须要首先对以往刘璋麾下,“西川派”和“东州派”两派的人士进行安抚;然后又要兼顾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以及一直以来跟随自己多年的“元老派”……

所以,刘备只能适当委屈一些人。让陈到这种长期以来担任亲卫统领的忠心将领,在这方面牺牲一下。这非但不是刘备有意在打压他,反而是说明了刘备对他的信任,以及明白他的“忠心可考”。

之后刘备为了夺回荆州南郡,对翻脸的盟友东吴,发动了反击之战。这场战争他带的人,主要是被他以“复仇大旗”所鼓动的荆州派人士,但是他也没忘带上陈到,以及他麾下的白毦兵部队……后来的事实证明,刘备带上陈到一起出征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不然,后来夷陵之战的失败,可能会来得更惨……

 

 

 

据史料记载,刘备的“伐吴战役”,从一开始就前途不明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形势所迫,所不得不发动的(荆州派的人要杀回家乡,元老派的人要为关羽等人报仇)。

而且,刘备刚刚经历了汉中之战,还尚未从兵员损失惨重,和后勤物资枯竭等窘迫状况中,恢复好转过来。再加上在天时地利等方面,又犯了许多兵家之大忌,所以之后在夷陵一代的狭长山道中,被东吴军队一击即破,也是可以预料到的结果……

不过,这一战也并非如同演义小说上所描述的那样,蜀军在陆逊“火烧连营”的攻势下,完全是不堪一击,只知道抱头鼠窜,最终几乎全军覆没。至少从史料分析上来看,刘备军虽然由于天气和后勤等原因,导致士气低落,又被东吴军队以逸待劳,用正确的战术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是,蜀军各部的抵抗还是相当激烈,令兵力战力占优的东吴军队损失也不小。

 

 

 

不仅如此,即便是折损了张南、冯习、沙摩柯等部,但刘备的亲卫军还是在拼死作战。尤其是后来在诸葛亮《出师表》上所提到的向宠,更是身先士卒,顶住了陆逊、潘璋等人的一次次猛攻,为刘备军的主力撤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当然,表现更为突出的,还是陈到所率领的白毦兵。他们把守着蜀汉东门的关键要塞——永安,并且在陈到的指挥下,以区区不多的兵力,全力挡住了东吴上万人的进攻。于是,永安这个据点,成了陆逊携大胜之风头,也无法攻破的铁闸。同时也成为了刘备军溃散士卒们,逃回蜀中的关键关隘……

 

 

 

最终,刘备带出去的五万人马,损失近半,却还是有两三万人逃回了益州。这些人马成为了刘备能够继续保有两川之地,并令东吴军队不敢进一步进攻最后资本。也成为了在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重新整编军队的兵源基础,并延续蜀汉国号的最后筹码……

至于陈到,从此也就留守在了永安,被封为永安都督,官至护军、征西将军等职位,并被封为亭侯。从此,他也成为了蜀汉帝国东部,最为重要的镇守使节。而之前一直立足于“南北分治天下”,拿下了荆州还对蜀中之地窥视一般的孙权,也从此再未打过西进益州的主意……

(《三国志-杨戏传》记载: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

 

 

 

后续的历史,自然是进入了三足鼎立,魏蜀吴三方瓜分天下的时代。诸葛亮在安定蜀国国政,修身养息并平定南中过后,也很快开始了自己“北伐中原”的行动。然而在蜀国举国动员,并精锐尽出,直扑岐山的几次北伐战役中,我们却并没有看到陈到,以及他麾下“白毦兵”的身影,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是因为,陈到已经被诸葛亮任命到,巴郡江州一代,这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不仅是蜀汉东门,而且还处于魏蜀吴三国的交界之处,一旦失守,就等于蜀汉东部门洞大开,东吴和曹魏都可以以此为跳板,直接长驱直入蜀中。

 

 

 

所以,留下陈到这样一位擅长防守和阻击,以及对刘备忠心耿耿的猛将,而且统率的是之前在夷陵之战中表现出色,声名赫赫的白毦兵,无疑是能在最大程度上,对东吴和曹魏同时形成威慑,令他们不敢轻易来犯。

(《三国志-李严传》记载: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

(《华阳国志-卷一》记载:以尚书令李严为都督,造设围戍。严还江州,征西将军汝南陈到为都督。到卒官,以征北大将军南阳宗预为都督。预还内,领军襄阳罗献为代)

(《华阳国志-卷七》记载:四年,永安都护李严还督江州,城巴.以征西将军汝南陈到督永安,封亭侯。是岁,魏文帝崩。明帝立)

 

 

 

其二,是在于白毦兵的现状,并不具备再次出征的条件。由于刘备的去世,曾经作为君王亲卫军的他们,其性质也逐渐转变成为了一支普通的作战部队。再加上在之前的夷陵之战中,他们独顶东吴军队的追击,损失也肯定少不了,而且已经人员凋零,战力也大受影响。

(《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一》记载:诸葛亮与瑾书曰:兄嫌白帝兵非精练,到所督则先主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当复部分江州兵,以广益之。)

 

 

 

其三,就是在于诸葛亮自身,出于政治和派系斗争方面的一些考虑。因为我们知道,诸葛亮本身起步于荆州,以他为代表的“荆州派”,也在刘备去世以后,成为了蜀汉政坛上的真正执政势力。

一方面,诸葛亮拉拢了马超马岱等人,让“西凉军派”逐渐并入他的荆州派。另一方面,诸葛亮又对蜀中原有的“益州派”和“东州派”,加以各种打击和压制,让他们始终被凌驾在自己的荆州派之下。

至于对待刘备曾经的“元老派”,由于人员凋零和日渐衰落,已经不复往日之声望。诸葛亮的做法是一方面拉拢,另一方面尽量让他们淡化出蜀国政坛,并尽量收拢他们手上的军政权利……所以,对于陈到这样一位,本属于元老派,并长期跟随刘备,担任亲卫队长之职的宿将,诸葛亮不将其纳入北伐队伍,也是可以理解的……

 

 

 

写到这里,我们也算是对陈到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历史轨迹,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们该给予他一个什么样的评价呢?

应该说,他作为刘备集团的元老人物之一,从徐州开始,就一直跟随刘备作战,并为其统领精兵,数十年忠心耿耿,这点确实难能可贵。尤其是,他面对的大多数作战场景,都是在刘备兵败如山倒的时候,基本上都处于“舍命护主”的窘况中。而陈到每一次都能顺利完成掩护的任务,足以证明他的实力和能耐。

最终,他能够封侯拜爵,并作为蜀汉的重要大将,镇守蜀地的东大门,也算得上是人尽其才,功成名就。也不枉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主子刘备,和新立的蜀汉帝国竭尽效力……

 

 

 

写到最后,我们可以再来讨论一下,赵云和陈到之间的问题。是否真如前面所说的,罗贯中为了凸显赵云的人物特点,并打造一个“完美武将”的形象。而选择了牺牲陈到,将其事迹都移植到了赵云身上,二人合并为一人呢?

关于这一点,笔者也是持肯定态度的。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陈到所鸣不平。

虽说作为演义类小说,为了剧情构建和人物形象的完善,搞些这种“移花接木”的手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对历史真相的遮掩,使得陈到这类被牺牲的人物,被埋藏于赵云的高大形象之后。甚至于后人想要解读陈到,都不得不从赵云的影子里去寻找……这对于同样为刘备兢兢业业数十年的陈到来说,是不太公平的。

 

 

 

不过,关于陈到比赵云还强的说法,笔者却是不赞同的。毕竟就陈寿的《三国志》中,已经明确提到过,陈到的地位声望都亚于赵云。而且,就《三国志》中所占的篇幅和笔墨而言,赵云能够与关张马黄四人并立,得到独立立传的资格。虽然篇幅不长,也足以说明他在陈寿心中的地位,是高于仅有“附传”记录的陈到的。

更何况,前面已经说过,赵云除了长期担任刘备的亲卫统领,保镖队长之外,也颇有些战场表现记录。在后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还独当一面率领一支人马,与斜谷道中与曹魏大将曹真作战。而陈到,则在这方面的记录几乎为零,唯一在史书上的高光时刻,就是在夷陵之战中阻挡追兵……

一句话,如果陈到真的是比赵云还强的话,那罗贯中完全应该以他为主体,反而应该将赵云抹杀掉,来成就他在小说中的英雄形象!

 

 

 

PS:关于陈到的生卒年,史书上并无记载,只能大致推断,他应该是比赵云要年轻一些,为蜀汉效力的时间也更长。

因为在《华阳国志》中,记录了陈到长期镇守巴郡,并逝世于永安都督的任上。然后是由另一位蜀汉将领——宗预,接替了他的职务(宗预是荆州派的人,恐怕他的继任,也是诸葛亮先前的安排)。

(《华阳国志-卷一》记载:到卒官,以征北大将军南阳宗预为都督。预还内,领军襄阳罗献为代)

 

 

而在《三国志-宗预传》中,记载宗预是在蜀汉延熙十年(公元247年),接任了永安督职位。所以可以大致推断,陈到也差不多是去世于那个时候。

 

 

 

而今,在重庆奉节,白帝城风景区的“托孤堂”中,还有一尊后人所建造的,陈到的雕像,相貌栩栩如生,表情凝重坚定。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些被被演义小说所掩盖,在历史上不为人知的故事……



推荐阅读

热门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