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 > > 正文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王安石变法为什么挨骂?
上传时间:2022-01-05 00:24点击:
「王安石变法」错在哪里?这篇文章以王安石最为倚重的“青苗法”为例,详细分析了一下王安石变法的操作流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关于这位朋友的史料引用和观点,我是非常认可的。

不过,出于我自己的理解,我还想再把这个问题聊透彻一点,讲一讲王安石变法为什么注定是一个要挨骂的措施。

写之前给大家说一下,我写这篇作文主要想从逻辑上来分析,所以没像以往那样非常详细而准确地查阅和引用史料,全靠自己的记忆和理解来写的,如果出现了什么错漏,欢迎大家在留言区指正,我攒够了之后统一修改。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要解决“冗员、冗军、冗费”这三冗的问题。

这三冗,是北宋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人事制度决定的,我没记错的话,在真宗年间,朝廷的冗员就接近二十万,其他两冗可想而知。

再加上仁宗朝一直跟西夏打仗,老也打不赢,花费巨大,所以神宗从短命的英宗手里拿到的北宋帝国,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建国以来最烂的一个摊子了。

所以,神宗愁的是没钱,而王安石能够说动神宗支持他变法的核心问题,就是“变法能够搞钱”。

以前有人曾经说,王安石的变法目的是为了解决民生。

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姓的民生也成了一个大问题。

其实我并不这么认为,这从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不加赋而国用足”里就能看出来,王安石的核心诉求是“国用足”,也就是说为朝廷增加收入,解决神宗手里没钱的大难题。

而“不加赋”只是解决“国用足”的一个方法。

这句话翻译成我们今天的口水话,就是:“我有增加朝廷收入的办法,皇上你放心,不会增加百姓负担的。

”我们完全可以分析出来,王安石的兜底,是“不增加”百姓负担,而不是“减少”百姓负担。

所以,大家就能从中看出来,这个指导思想对百姓并不是那么友好,百姓的实际问题其实并没有解决。

当然,朝廷增加了收入之后,确实对百姓生活有帮助,比如可以形成更加完善的救济制度、可以腾出手来应对各种天灾。

但是这种事情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效果并不是那么直接,需要在神宗解决了最头疼的“三冗”问题之后,才能慢慢反哺到民间。

很显然,神宗有神宗的迫切需求,百姓有百姓的迫切需求,当两个需求需要排列先后顺序的时候,王安石非常坚决地站在了神宗这一边。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后面发生的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各种各样看上去是“帮助贫民”的政策,掩盖不了“帮神宗搞钱”这样一个目的。

于是,依托这个目的而生的人事任免、考核标准、执行方式……等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都偏离了神宗明面上需要坚持的“解决民生”这个目的。


就如同“史料搬运工”在文章中写的那样,青苗法本来是帮助贫民解决粮食生产周期中间那一段基本生活来源的,但是很明显,贫民的偿还能力、借贷数额等等跟“考核绩效”挂钩的元素统统达不到执行者的标准。

于是,他们非常自然地就把这些贷款强行摊派给了有偿还能力(实在不行房产田产可以抵账)、能够借贷大笔金额(也能够偿还大笔利息)有钱人。

这样就闹出了一个非常大的笑话:真正需要钱的贫民借到钱的机会越来越小,而不需要借钱的有钱人被迫去借钱。

我记得我还看过一个史料,很多地方官员知道贫民没有偿还能力,基本上已经放弃了向他们追债,而是采用就在领取青苗钱的场所旁边开设赌场的方式,引诱这些手里有了现钱的贫民去赌博,在赌桌上把这笔钱收回来。

至于到了粮食成熟以后,这些贫民能偿还多少本息,已经不重要了,反正他们至少已经把本钱收回来一大部分了,既能在人头数上交差,也能在账面上做平。

这些年来,很多人替王安石喊冤,说他制定的策略是好的,只是下面的人执行出了问题;说他满怀着救民的理想,只不过被小人钻了空子。

其实我真觉得,王安石从一开始的指导思想就歪了,根子是歪的,长出来的苗永远也正不了。

在这篇作文的结尾,我还是稍稍食言一下。

本来我说不查资料的,但还是想要一个数据来总结,但是我实在是记不清了,就用我以前发的朋友圈截图吧,能够解释很多问题。



推荐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