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 > > 正文
张爱玲母亲黄逸梵:叛逆富家女逃离婚姻后的一生
上传时间:2022-10-10 14:17点击:

在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作品《玩偶之家》中,女主娜(nuó)拉表面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家庭主妇,沉浸在所谓的幸福生活里,直到某天她的自我觉醒了,发现自己不过是个连独立思想都无法拥有的提线玩偶,一言一行全凭父亲和丈夫决定。

最终她选择了出走,成为一位头脑清醒、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女性。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1879年),娜拉这样有独立思想的女性注定结局悲惨。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这一演讲中也给出了答案,娜拉的命运无非两种,“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曾被称为中国第一代“出走的娜拉”,她的经历也被认为是走出了娜拉的第三种命运。
 





(图左黄逸梵,图右张爱玲)这位在女儿四岁时离开家,六十一岁独自客死他乡的母亲,是女儿笔下疏离而淡漠的存在,也是她“一直用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的母亲。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黄逸梵的一生,了解她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又最终收获了怎样的人生。

(同时我也很想知道,看完之后你们会如何看待她和她的选择。





1898年(一说1896),黄逸梵出生于南京。

原名黄素琼的她是清末湘军水师将领、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是广西桂平梧盐法道黄宗炎的庶出遗腹女。



20岁不到时,黄逸梵与张志沂结婚。

张是清末名臣张佩纶与李鸿章长女李菊耦的独子,自小养尊处优,与黄逸梵门当户对。

黄张二人因父母之命结为夫妻,虽然是包办婚姻,但新婚之际他们也曾拥有过幸福快乐的时光。

婚后第七年,张志沂就任天津津浦铁路局英文秘书,他携妻子黄逸梵、2岁的女儿张爱玲及1岁的儿子张子静,全家搬到天津定居。

同年,黄家大夫人去世,家里的大部分财产由黄逸梵及其孪生弟弟黄定柱继承,黄逸梵分得价值连城的古董,弟弟分得房产和地产。

张爱玲曾在《童言无忌》中写道,“我最初的回忆之一是我母亲立在镜子跟前,在绿短袄上别上翡翠胸针,我在旁边仰脸看着,羡慕万分,自己简直等不及长大。

”家财万贯,儿女双全,原本一切都好。

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张志沂毕生所学一夜之间变为废纸,人生追求不再,他的生活因失去方向而空洞不已。

为排遣寂寞,他用喝酒、看戏、逛窑子、抽鸦片填满每一天。

1924年,黄逸梵无法忍受一个嫖妓、吸鸦片、又要纳妾的丈夫,正好小姑张茂渊(张爱玲的姑姑)赴欧洲留学,黄逸梵便以张茂渊出国需要女伴陪同为借口要求同去。

她将原名黄素琼改为黄逸梵,正式成为第一代“出走的娜拉”。





26岁这一年,裹着三寸金莲的黄逸梵第一次出国,在陌生又新奇的欧洲,她一待就是四年。

她先到了英国。

和所有第一次出国的人一样,黄逸梵买了不少东西寄回家。

张爱玲在《对照记》中写过,“我们抱着从英国寄来的玩具,他(弟弟张子静)戴着给他买的草帽。




 

(张爱玲和张子静的合影)此时张爱玲年纪尚小,和弟弟一起被留在父亲家中,对母亲出国一事她并没有太多概念,她认得黄逸梵的照片,知道黄逸梵“到国外去了”。




 

(黄逸梵在游轮上)后来黄逸梵又去了巴黎。

在这里,她见到了早在南京就认识的旧友徐悲鸿、蒋碧微夫妇以及张道藩,彼时在剑桥大学读政治经济专业的邵洵美和刘纪文去巴黎玩时,黄逸梵还亲自下厨做上海菜请他们吃。

在欧洲的黄逸梵恣意潇洒,她爱跳舞,爱弹琴,爱唱歌,是派对的常客。

虽然裹小脚,但运动能力很强,不仅游泳出色,在瑞士滑雪也比别人滑得好。

这四年是黄逸梵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她财富自由,年轻貌美,精力充沛,找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

在新旧文化的强烈碰撞中,她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更大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希望,充满机会,而她是手握最大底牌的幸运儿。

这段经历给她带来了成就感和安全感,为她之后的选择攒下了勇气,也是她不久后再次选择出国的底气之所在。

1928年,30岁的黄逸梵回到国内,此时张爱玲已经随父亲和家人搬回上海。

黄逸梵重新出现在张爱玲的世界里,给了她两年短暂而平静的生活,这是她记事后难得的有爱时光。

黄逸梵不顾张志沂的反对,坚持将张爱玲转入美国教会小学,张爱玲曾说“我父亲一再地大闹着不依,到底我母亲像拐卖人口一般,硬把我送去了”。

黄逸梵还亲自教她画画、弹琴和英文,在家中女佣区别对待张爱玲和张子静时让对方“别讲这些了,现在男女平等了,都一样”。

这时的黄逸梵像是张爱玲的偶像,向往、崇拜,看得见摸得着,但关系并不亲近,连牵手都需要“一咬牙”才能下定决心。

教育女儿之余,黄逸梵也试图挽救婚姻。

主要是张志沂本就不想和黄逸梵分开,据张爱玲回忆,父亲始终对母亲“怀有柔情”。

但两个人之间的问题依旧存在,破镜难重圆,张志沂很快故态复萌,一度因吸食鸦片而生命垂危。

黄逸梵不计前嫌帮他戒除毒瘾,又告诫儿女不要记恨父亲,之后果断找来英租界的洋人律师速速办理了离婚。

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家里有人离婚,跟家里出了个科学家一样现代化”,更何况是女方主动提出离婚,这更是一件极其大胆前卫的事情。

黄逸梵果断离婚这件事和她雄厚的经济实力及家庭背景有关,但从她离婚的时间点及渠道来看,显然和她见过了世面、开阔了眼界关系更大。




 

离婚后,黄逸梵带着从娘家继承的遗产再次前往欧洲。

不再需要借口,也没有了小姑张茂渊的陪伴,这次她为自己而来。

黄逸梵和徐悲鸿蒋碧微夫妇同住一栋楼,又在巴黎十五区租了间小画室,开始学习画画。

作为巴黎“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员,黄逸梵多年后也和赵无极、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常玉、常书鸿、潘玉良等人一并被称为“留法艺术家”,张爱玲亦在《对照记》里写过母亲湖绿色的静物油画习作。

黄逸梵的画作应该在这世界上的某个角落,但可惜目前为止并未有人找到她散落在天涯的画作。



(留法艺术家展中的黄逸梵介绍)这次出国,黄逸梵待了六年,这期间她结识了做皮具生意的美国男友维基斯托夫。

38岁时黄逸梵离开法国,绕道埃及、东南亚,最终回到国内。

回国不过一年,淞沪会战爆发(1937年),黄逸梵与弟弟黄定柱避入上海法租界。

此时张爱玲和弟弟一起住在父亲家,过得“灰扑扑懒洋洋”,母亲回上海半年左右,张爱玲逃出父亲的家,与母亲居住。

后来张子静也想和姐姐一样投靠母亲,但跑到母亲家后,黄逸梵表示自己的钱只够供养一个孩子,张爱玲先到先得,张子静和母亲抱头痛哭后无奈又回到父亲家,终生活在压抑与憋屈中。

张爱玲和黄逸梵住得也并不愉快,这时的黄逸梵经济逐渐吃紧,无法兼顾学费和生活费,便要求女儿“如果要早早嫁人的话,那就不必读书了,用学费来装扮自己;要继续读书,就没有余钱兼顾到衣装上”。

《小团圆》中也写过“反正你活着就是害人,像你这样只能让你自生自灭”这类攻击性很强的话。

不过十六七岁,正值青春期的张爱玲一边因投靠母亲被父亲当作白眼狼,一边又要面对母亲不稳定的情绪。

后来,20出头的张爱玲在香港读书时曾得到珍贵的八百港币奖学金,被黄逸梵打牌输光,她逐渐耗光了对母亲的期待和依恋。

41岁时,黄逸梵再次出国,这次她下南洋来到新加坡,跟着男友维基斯托夫做皮具生意。

他们本想在新加坡进货,拿一批马来西亚的鳄鱼皮,加工制造后再去香港卖货。

可惜此时二战爆发,黄逸梵在战乱中失去了财产,男友维基斯托夫又在珍珠港事件时于新加坡失踪(应该是因爆炸去世了)。

兵荒马乱之时,为保命她短暂逃往印度,到处打工只图糊口,过得非常艰难、辛苦。

对于这段经历她鲜少提起,唯一可确定的是她曾给尼赫鲁(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的两个姐姐做过秘书。

1947年黄逸梵短暂回过上海,一年后又去往马来西亚。

在这里她认识了自己“晚年最后一位好友”,邢广生。




 

邢广生和黄逸梵是忘年之交。

1948年俩人相识时黄逸梵已经51岁,邢广生只有23岁。

邢也是最了解黄晚年真实情况的人之一。



(94岁时接受采访的邢广生)邢广生1947年随丈夫来到马来西亚,比黄逸梵早一年,她们都在一所学校教书,但黄由于没有学历资格,只能在学校教手工。

据邢说,虽然学校有很多中国老师,但黄和邢特别合得来,有时会一起看电影,后来发现她们都认识清朝名媛容龄公主,更觉得有缘,就成了忘年之交。

据邢回忆,饱受生活之苦的黄逸梵当时已经很憔悴、苍老,身体也不太好,但是气质依然优雅迷人,说话轻声细语,非常在意形象,会因为外国邻居称呼她“oldlady”而不开心。

那时黄的经济状况不太好,她住在山坡上的“劏猪房”。

邢经常带着食物去看她,但三轮车不肯开上去,必须靠自己爬,较为年轻的邢都觉得吃力,想必黄每天出行也十分不便。

手头虽不宽裕,但黄家中气派、前卫的摆设还是让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黄家中有不少贵重古董,包括108件皇帝赐封官窑瓷器和宫缎,但苦于变卖无门(无人买或出价太低),只能陈列在家中做摆设。



(黄逸梵设计的梳妆台仍摆在邢广生家客房)邢还记得黄逸梵当年从福利院收养了一名孤女,或许是想要个陪伴或多个人帮忙做家务。

但由于黄对养女要求很高,包括吃饭不能说话、不能多动等,女孩一直没达到要求,后来又被黄送了回去。

关于家世、女儿(当时张爱玲已经出名)、去世的男友和在印度的经历,黄逸梵几乎没有对邢广生提起。

但邢并不认为黄冷漠,通过相处和交流,邢认为黄只是太有自尊心,不想暴露自己的脆弱。

邢说,黄唯一一次提起去世的的男友维基斯托夫,是在看完电影《翠堤春晓》(TheGreatWaltz)之后。

电影中的很多地方都是黄和维基斯托夫曾经去过的,熟悉的回忆被勾起,黄也因此失眠了好几天。

邢问好友为何不给男友写信来确认他是否活着,黄说“如果写信,可能知道他不在了。

他战死了,我会很难过,不写信就不知道他的情况,那他还活在我心里”。

与黄逸梵的脆弱同时出现的还有她的自卑和骄傲。

邢广生回忆,当时黄虽然放了小脚,但走路依然不太自然,她也不接受别人的追求,邢认为是出于自卑。

“她在吉隆坡的朋友也很少,她有自尊,大概也有点自卑,那时她很落魄了,不想结交太多人。

”而国内的那些旧识都已经飞黄腾达,“她也不愿意露面,不愿意和他们来往,觉得自己落魄了”。

当得知黄在巴黎的大笔财产被炸毁后,买了房子的邢邀请黄来同住,“我吃粥你吃粥,我吃饭你吃饭,一定养得起你”。

后来邢回忆,自己当时太年轻,还不明白以黄的心性是不可能来依靠自己的。

1948年底,为了更好的福利制度,黄逸梵决定再次前往英国。




 

此时距离她上次来英国已有十二年,现在的她不再富裕,不再年轻,境况已不可同日而语。

据资料显示,来到英国后,她成为一名技术工人(machinist),在工厂流水线工作。

出生年份由1896变为1905,足足被改小了九岁,据推测是为了方便找工作(由52变为43岁)。

邢广生晚年接受采访时说,黄逸梵在英国过得很苦,自尊心强的她不愿主动去交朋友,生活中非常孤独。

因为经济拮据,她只能租住在地下室,不仅寒冷潮湿,而且连洗澡都很困难,需要和室友共用一盆热水。

生活如此艰难,她还是在得知邢生了女儿后,托人从英国给干女儿送来了洋娃娃(黄认邢的女儿为干女儿),还将古董上的珠宝拆下留给她做纪念。

邢也会寄钱和在英国买不到的中国罐头给黄。



(黄逸梵寄给邢广生的照片)1956年8月,黄逸梵的女儿张爱玲与赖雅结婚。

这时母女二人之间的感情已经十分淡薄。



(张爱玲和赖雅)张爱玲结婚不过一年,黄逸梵就去世了。

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她和邢广生有四次书信往来,这几封漂洋过海的信件也记录了她最后的人生。



第一封信中,黄逸梵表达了对张爱玲结婚的喜悦:“说爱玲的话,我是很喜欢她结了婚……又免了我一件心愿。

如果说希望她负责我的生活,不要说她一时无力,就是将来我也决不要。

你要知道现在是20世纪,做父母只有责任,没有别的。

”劝说离了婚的邢广生不要放弃爱情:“不要抱独身主义,如果有合适的人和你同志,爱你的人,不是爱财,那就千万别怕人言,还是结婚的好,不要像我太自傲了。

那时我是不愁经济的,绝没想到今天来做工。

”前卫地意识到独立、自由的重要性:“王太太觉得做工是很失面子的。

我自己可一点不是这样想。

和以前的自傲性完全相反。

”“不但在家起居饮食一概的任性,就连做工多是一点不对立刻就不做,另换一家。

如果回到马来亚,那工作的范围,就不能任性地换了。

尤其是如果不当心得罪了上司,恐怕另找事都是不容易的……唯一的方法是忍耐着……尤其我是真正的一文都没有的人,到那时岂不是要累坏了我的朋友了。

”(前提是邢多次劝说黄回来与她同住)写第二及第三封信时是1957年7月,黄已确诊胃癌,准备入院手术。

邢请其在英国的学生前去探望,给黄带去20英镑,并在病床旁为黄代笔给邢写信。

黄没有拿邢的20英镑,表示钱够用,并说“两周前已施手术,但效果不大好,后又再施一次手术,之后人仍很不舒服。

但这两天已经好多了,可以下床慢慢行走”。

代笔的学生在信的背后写下“黄目前尚很衰弱”。

8月,黄给邢写了第四封信,也是最后一封信。

在信的末尾,黄写下诀别:“现在我想不写了,希望你自己当心自己。

人生就是这么回事,及时行乐吧!喜欢看电影就多看点,希望进教堂,就常去听听教,用心教导婉华,使她成个有用的人,你千万当心自己。

”1957年10月11日,黄逸梵因胃癌于伦敦St.Lukes医院去世,享年61岁。

黄逸梵虽然对邢广生说,不需要张爱玲“负责”她的生活,但去世前,她还是给张爱玲发了电报,说“现在就只想再见你一面”。

张爱玲没去,只寄了一张100美元的支票给黄逸梵(一说不愿去,一说经济拮据无法成行)。

最终,黄逸梵在伦敦病故,身边无一至亲。

直到现在,张家或黄家也从没有人去伦敦的墓地看望过她,她一个人在古老的墓园里静静沉睡,那些曾与她有过交集的人就这样各自飘零,不知所终。



1995年,黄逸梵的女儿张爱玲于加州去世。

1997年,黄逸梵的儿子张子静在其唯一容身之所——后母留给他的14平方米小屋里去世。



(老年张子静)

推荐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