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 > > 正文
司马懿篡权后,曹操在世儿子燕王曹宇、楚王曹彪、陈留恭王曹峻、赵王曹干为何不起兵讨逆?
上传时间:2020-12-27 02:21点击:

高平陵之变后(249年),司马懿篡权上台,俨然成为曹魏不戴皇冠的准皇帝,世人都清楚改朝换代的时刻即将来临。按照常理推测,面对着即将发生的江山易主局面,曹魏的宗室成员们责无旁贷地应该举兵讨逆、匡扶魏室。尤其是,曹操仍健在的儿子至少还有4位(燕王曹宇、楚王曹彪、陈留恭王曹峻、赵王曹干),凭借着威望和名分,如果他们登高一呼,完全有可能改写帝国的历史。

然而,包括曹宇等人在内,最终却无一人敢于公开举兵讨伐司马家,几乎是漠视帝国走向灭亡。其实,曹操的儿子们不是不想起兵,而是由于曹魏对藩王极其严苛,近乎达到歇斯底里的程度,使藩王们根本没有能力对付司马懿。那么问题来了,曹魏的皇帝们对藩王有多严苛?他们为何要这样做?

魏文帝曹丕剧照

平心而论,曹魏对藩王之所以过于严苛,尤其不得已的“苦衷”。原来,魏文帝曹丕登基后,吸取弟弟曹彰、曹植当年跟他争夺位子的教训,为防止藩王争夺皇位的事情再度发生,因而推行极为严苛的藩王制度。按照这种制度,藩王虽然有封地,但只有征税权而没有相应的行政权,并且藩王之间禁止来往。与此同时,曹魏还废除了藩王自行征辟属官的权力,而由朝廷统一任命。

除此之外,朝廷还会向各个藩国派遣监国谒者,由他们监视藩王的动向、检举藩王罪行。这些人虽然品级比较低,但在皇帝眼中的分量却很大,只要是他们的举报,无一例外都被采纳,容不得藩王有半点儿辩解。由于朝廷的监视网极其严密,使得诸王全都沦为“高级囚徒”,每日过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生活,自保尚且不暇,哪里还敢轻起反心?

曹植剧照

尽管如此,曹魏皇帝们还是不放心,为防止藩王们在封国内形成自己的势力,便不断地对他们进行徙封。以曹丕最大的劲敌曹植为例。从曹魏开国到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在短短12年时间里,曹植接连换了5次封国,其他藩王大体亦是如此。如此频繁的徙封,使得藩王们根本没有精力去经营地方势力,诚如《三国志》作者陈寿所言,诸王“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

跟上述政策相配套的,则是曹魏朝廷对藩王兵权的极度限制。对于历代王朝来讲,设置藩国的初衷是为了让它们拱卫皇室、震慑地方、弭平叛乱,而要做到这三点,必须要给予藩王们兵权,组建起一支人数众多、战斗力强但又不足以对朝廷构成威胁的藩国部队。然而,曹魏虽然允许藩王保有军队,但人数却严格的限制在百余人左右,而且士兵多是老弱病残,战斗力极差。

魏明帝曹叡对诸王的限制甚于其父

平心而论,这样的藩国部队用于看门护院、抓捕盗贼尚且吃力,更不用说拱卫皇室、震慑地方、弭平叛乱。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一旦皇帝发觉藩国部队中有强壮的士兵存在,便会利用各种借口将他们上调到中央军,使其永远保持弱势。如此一来,藩王有兵相当于无兵,一旦朝廷有难,想让他们站出来匡扶社稷,无异于痴人说梦。

总之,曹魏朝廷对藩王的严苛政策,虽然在稳固中央集权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无形中造成藩王实力过于弱小,对政局的走向丝毫不能起到任何作用,以至于被司马懿父子钻了“空子”,最终篡夺了曹魏江山。总之一句话,曹操仍然在世的儿子们不是不想起兵讨伐司马懿、匡扶皇室,而是根本就没有那种能力。毕竟,没有多少人甘愿做无谓的牺牲。

司马懿剧照

当然,曹氏诸王们尽管没有公然起兵讨伐司马懿,但并不代表没有人有过这样的想法,而将想法近乎付诸实施的,正是曹操第十七子楚王曹彪。据正史记载,曹彪自幼智勇双全、文采斐然,综合能力不是一般的强。等到司马懿篡权上台后,曹彪愤慨于皇权旁落,因而与镇守淮南的司空王凌和兖州刺史令狐愚(王凌的外甥)秘密来往,试图举兵讨逆。

然而,曹彪、王凌等人的计划尚未实施,便被人告发,司马懿闻讯后火速率军南征,一举荡平未遂叛乱,时在魏帝曹芳嘉平三年(251年)。事后,王凌、令狐愚被诛灭三族,而曹彪也被赐自尽,终年57岁。曹彪自杀后,司马懿尤且不解恨,不仅下令诛杀楚王国所有的大臣及朝廷派来的监国谒者,还把曹彪的妻儿子女全部废为庶人。如此一来,曹氏诸王大为震恐,因而再无人敢于反抗司马懿。

曹彪因密谋讨伐司马懿被逼自杀

最后说段题外话。曹魏严格限制藩王,结果导致帝国在孤立无援中走向覆灭,如此惨痛的教训无疑给继承者-西晋敲响了“警钟”。正是吸取曹魏的教训,晋武帝于是“革魏余弊,尊周旧典,并建宗室,以为藩翰”(见《晋书·卷三十七》),不仅大肆册封宗室为王,而且还极力强化他们的兵权和参政权。然而,晋武帝的政策矫枉过正,最终酿成“八王之乱”,使得帝国仅维持50余年便覆灭,这也是他所始料未及的。

参考书目:《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等。



推荐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