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学家 > > 正文
科学家王淦昌生平简介和事迹
上传时间:2021-09-21 14:54点击:

一、

1920年,江苏少年王淦昌

13岁就结婚了

。王淦昌

4岁丧父,后又丧母

,外婆和大哥为了找个人照顾他,就为他早早娶了一房老婆。这老婆是父亲故旧的女儿吴月琴,小学文化,

比王淦昌大3岁

。因为父亲生前行医多年,家产颇丰,王淦昌婚后也不需养家,一路上学,到1924年17岁时,高中毕业的他进入外语专修班,还学习了汽车驾驶和维修技术。这时,他还不知道后来会有那么大成就。



1925年,18岁的王淦昌考入清华大学



4年后毕业,担任中国物理学研究“开山祖师”吴有训的助手

,完成论文《清华园周围氡气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填补了国内有关大气放射性实验研究的空白。但中国的科学,实在是太落后。为了提升自己的学识,

王淦昌在1930年考取了江苏省的公费留学指标,远赴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著名女核物理学家迈特纳。



那时的德国,虽然是“一战”战败方,但因为有科学界绝代双骄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等坐镇,仍是世界学术中心。王淦昌的女导师迈特纳同样大有来头,她是位犹太人,受居里夫人影响,立志在物理学界开辟天地,是柏林大学第一位女教授。独在异乡的王淦昌十分孤独,更加心无旁骛地学习,经常沉浸在实验中忘记时间,被无辜地锁在研究室里,不得不翻越围墙返回宿舍。有一次参加物理讨论会时,他又听到了著名大师玻特和学生的实验。许多欧洲的教授重复了这个实验,认为大师玻特得出了正确的结果。但王淦昌有不同意见,他对实验的结果产生了怀疑。



讨论会结束后,他立马跑到导师迈特纳家里,提议使用更先进的探测器“云雾室来”重复实验搞清真相。迈特纳很欣赏这位中国学生,但觉得这种想法太过天真,没必要重复实验,就微笑着拒绝了他。



王淦昌不死心,又接连提了两次,仍然被拒。两年后,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在使用云雾室重复玻特的实验时,发现了一种新粒子——中子。中子相当于一把钥匙,打开了原子弹的大门。

也就是说,中国人差一点,就率先找到了原子弹的钥匙。



成果发布后,震惊全世界。3年后,查德威克因此获得了193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导师迈特纳因此有些愧疚,她安慰王淦昌说:“这是运气问题。”

她本来就对王淦昌很欣赏,看着学生二十多岁就有惊世的发现,不由得对他更加青睐。王淦昌虽然失落,但根本没空伤悲,因为落后的祖国,正遭受着日本鬼子的欺凌。

二、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控制了东北三省,为全面侵华积极做准备

。王淦昌恨得夜不能寐,反复激励自己:“何以雪耻,在我学子。”

他化悲愤为力量,更加努力地学习。



△左二为王淦昌1932年,王淦昌在迈特纳指导下,发表了《关于RaE连续β射线谱的上限》的论文,轰动欧洲物理学界。同年底,

25岁的王淦昌获得博士学位。

导师和朋友们都祝贺他,并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挽留他留在德国再创辉煌,但王淦昌斩钉截铁地说:

“我是学科学的,但我首先是中国人。现在,我的祖国正遭受苦难,我要回到祖国去为她服务。”

看到王淦昌去意已决,朋友们心生惋惜,导师劝他在回国前多游览一些地方,王淦昌便先后去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做学术访问,并拜访了卢瑟福、查德威克、埃利斯等物理大师。



但意大利之行,却给他留下了难以抹灭的伤痛。他本想拜访恩里科·费米(后来被誉为“原子能之父”),但大师外出,于是他参观了古罗马斗兽场,然后走到一家小酒馆。不料小酒馆里,几个醉汉,正趁着酒劲摔瓷杯玩乐。

一位富翁弹了下青花瓷瓶,摇着头说:“不错,它价值连城,但也像China(注:一语双关,既指中国,又有瓷器的意思)一样,不堪一击。”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淦昌听得心里又酸又疼,毅然踏上了归国之路。

三、

1934年4月,27岁的王淦昌终于回到了老家江苏,与阔别已久的妻子儿女团聚。几个月后,他到山东大学任职,教近代物理。但山东大学的政治氛围很浓,校方竟然以“闹事”为名,开除了到校外发传单的爱国学生。王淦昌心灰意冷,准备另择他校。1936年,竺可桢接任浙江大学校长,向王淦昌发出了邀约。王淦昌很欣赏竺可桢推行的自由民主校风,当即答应下来。

由于29岁的王淦昌是整个浙大最年轻的教授,所以被称为“娃娃教授”

。没过多久,竺校长派人把王淦昌的家人也接来,免除了他的后顾之忧。



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位风度翩翩、学识渊博的“娃娃教授”。根据《湖北档案》杂志记载,一位“金陵才女”甚至还起了横刀夺爱的念头。这位才女对王教授很仰慕,有次悄悄跟随他走出校门,却发现王教授挽着媳妇,后面还跟着几个孩子。了解情况后,她感觉自己有很大胜算,直接向王教授摊牌:

“一个大科学家娶了大字不识几个的小脚大媳妇,这本身就是一桩畸形的婚配。现在我郑重地告诉你,我是她的竞争者!”



面对女学生的主动投怀送抱,王淦昌却断然拒绝,

他说:“我们的关系只能界定在师生上,只可以聊聊彼此喜欢的话题。”

多年以来,王淦昌都如云漂泊,如今终于不用再忍受远离家人的孤独,可以全身心地沉浸在教学和研究中。但是,仅仅一年后,日寇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杭州也不再宁静。国难当头,王淦昌难以安坐,和同事一起到街头宣传抗日和募捐。回到家后,他也准备拿些钱财捐赠。

不料还没开口呢,妻子吴月琴就端给他一包银圆,足有十斤重。而且,她还摘下了金手镯和金耳环,要丈夫一同捐赠。



看到妻子如此深明大义,王淦昌既感动又心疼:“这是侬结婚时戴的,怎舍得呀?”

吴月琴说:“眼看国家都快保不住了,还有啥舍不得呀?只要侬活着,儿女都活着,有国有家,比啥都珍贵啊!”

有些人虽然读书少,但心地如赤子般纯净。王淦昌把首饰和银圆都捐了出去,但战争形势复杂,仍然一天比一天凶险了。

四、

自从日寇逼近杭州以来,浙江大学就开始了西迁。师生们挑着书箱扛着枪支,随时准备与敌人搏斗。由于军力悬殊,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嚣张的日军派出战机,追踪轰炸浙大的师生们。仅仅一年时间,竺可桢校长就带着师生们迁徙了5次,从浙江辗转到江西,再到广西……1939年2月5日,18架日本战机突然飞来,对浙江大学展开了密集的轰炸。师生们眼睁睁地看着新搭建的教室、宿舍、厨房等毁于战火,目眦欲裂地数着爆炸声:共计118枚炸弹!



好在当地不仅风景秀丽,还有许多溶洞,当时许多师生就在最大的白龙洞里课间休息。正因如此,这次突袭事件没有造成一人伤亡,但毁灭了所有物资……后来,日本战机又频繁侵扰浙江大学,每当警报响起,大家就跑到溶洞里继续上课。有一次,王淦昌看见一名学生在翻物理通俗课本,便向他讲起了物理学的种种妙处,吸引了许多学生挤到洞口旁听。

其中有位学生叫程开甲,听完王教授的讲述后心潮澎湃,立志学物理报国。多年以后,他成了中国核试验技术的总负责人,被誉为“核司令”。

晚年时他曾深情地回忆道:“如果讲脱离穴居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我那次被王先生引出洞口,便是我学习物理关键性的转折。”到了1939年底,浙江大学第六次迁徙到了贵州遵义,终于拥有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在这种颠沛流离的岁月里,王淦昌仍然在空闲时间实验研究,一不小心,竟然攻克了世界级难题。

五、

当时的物理学界流传着“中微子”的传说,但没有人能够证实它的存在。时刻关注着物理学前沿的王淦昌,却琢磨出了寻找它的实验方法。但由于没有实验的条件,他就

在1941年写成了《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



这篇论文在美国顶级学术刊物《物理评论》上发表后,迅速震惊了美国同行

。可惜即使是美国,当时也不完全具备探测中微子的实验条件。这种情况下,一位叫阿伦的物理学家,就按照王淦昌的论文进行了实验,结果不太理想。后来,科学界称这个方法为

“王-阿伦方法”





直到十五年之后,美国的物理学家莱因斯和同伴,才用“王-阿伦方法”在实验中观测到了中微子。莱因斯最终赢得了所有荣誉,后来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让同为中国人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很不平,他感慨道:“现在人们提到中微子的存在实验时,把王淦昌的原始构想忽略了。”



这已是王淦昌第二次错过诺贝尔奖

,但他本人完全不放在心上。他把论文发出去,就是想让同行探测到中微子。

他要的是为世界科学做贡献,而不是披在身上的荣誉。

在当时,他继续耐心教学,潜心实验,又发表了多篇论文,还在1943年,遇到了一位叫

李政道

的学生。王淦昌对这位嗜学的青年非常看好,后来,李政道果然和杨振宁一起获了诺奖。艰苦岁月又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

到1944年时,37岁的王淦昌已是5个孩子的父亲。



第二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先后投下两颗威力巨大的原子弹,日本民众死伤数十万,几百万人无家可归……为此,日本天皇不得不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时,虽然身在偏远的贵州,但王淦昌一直紧跟世界科技潮流,听闻日本挨炸后,他就绘制了原子弹的构造图,向师生们讲述其中的原理,大家这才明白了原子弹威力如此之大的内情。



日本投降后,浙江大学终于结束了五千余里的流亡,分批返回杭州复校。然而不久之后,王淦昌却不得不再次惜别妻儿,背井离乡。

六、

1947年,王淦昌已到不惑之年。他被选为12名访美学者之一,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研究工作。

此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就发表了《关于介子的衰变》,再次惊艳了美国同行。当时的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搞了一个

“百年来科学大事记”,只有两个中国人上榜,其中一位就是王淦昌。



王淦昌很欣赏美国的科研环境,但他乡再美也留不住这位天才。

1949年1月,他又回到了中国,临行前还买到了心心念念的“云雾室”,增加祖国的实验设备。新中国的成立,把王淦昌的事业引到了新的方向。王淦昌有位叫钱三强的清华学弟,留学法国时与妻子何泽慧共同发现了原子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震惊了世界科学界。回国后,钱三强推动新中国在1950年初成立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并广纳英才。

当王淦昌接到钱三强的来信后,二话不说就同意北上会师

,和同志们一起共创佳绩。虽然研究所的实验条件非常简陋,但王淦昌浑身是劲,脑子里想的只有工作。



1952年,45岁的王淦昌还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朝鲜战场,检测美军是否使用了原子武器。

好在美国还算理性,现场没有检测到放射性。同年回国后,

王淦昌升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并主持制定了研究所的“五年计划”,明确了研究所的方向和目标。倾心报国的王淦昌,也得到了国家的倾心爱护。

当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后,立即招纳他为首批学部委员(即院士)。



一年后,王淦昌又代表中国,到苏联的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即使是在大师云集的苏联,王淦昌依旧有极高的威望,在不久后被选为副所长。

1959年,52岁的王淦昌带领物理小组成员,从4万对底片中,找到了一个产生反西格马负超子的事例,发现超子的反粒子,引起国际学术界轰动,全球媒体报道,100多个研究所向他发来贺电。

媒体盛赞王淦昌的研究成果“仅次于正电子和反质子的发现”,

同行们普遍预测,只要王淦昌继续研究下去,那么,得诺贝尔奖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但让所有外国同行始料未及的是,王淦昌竟然在这么关键的时刻,回到了缺乏实验条件的中国,再一次与诺奖失之交臂。更让他们震惊的是,王淦昌回国后,他们就再也打听不到他的任何消息……

七、

原来,自抗美援朝以后,中国就坚定了研制原子弹的决心。起初,在苏联帮助下,我们完成了一些基础项目。但是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好景不长,中苏交恶,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之前帮助中国的承诺也全部不算数了……

临走之前,苏联专家把所有文件都烧成了灰,并且甩下一句话:“离开外界帮助,中国二十年也搞不出原子弹,你们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



中国人心里肯定不好受。但不好受之余也有疑问:离开了苏联,我们真的还能造出原子弹吗?

答案是:自力更生,再难也不能放弃!

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由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负责。1961年3月,刘杰部长和钱三强副部长一起邀请王淦昌,希望他能加入到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中。这是项政治任务,一旦加入就要保密,放弃所有的名誉和联系,可能会隐姓埋名一辈子。



54岁的王淦昌稍微沉思了片刻,就铿锵有力地说:“我愿意,以身许国!”从此,科学界再无王淦昌,他隐姓埋名,把名字改成了“王京”。

进入二机部后,

王淦昌主管核武器的实验研究,成了顶替苏联专家的“三大支柱”之一。



不久后,年过半百的他,又奔赴海拔3800多米的金银滩研制基地,在高原反应和营养不良的夹攻中,带领着团队进行爆轰实验。

虽然是大领导,但王淦昌每次都冲到最前面,丝毫不顾忌雷管和炸药爆炸的风险。在上千次的爆轰实验后,终于掌握了原子弹的内爆技术。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冲天的怒焰撼动天地,上百年来饱受列强欺辱的东方雄狮,如梦初醒,一声长啸,粉碎了所有强国的偏见。



首战告捷,王淦昌继续留在基地研究,后来又参与了研制氢弹和地下核试验。高瞻远瞩的王淦昌,不仅关注着核弹的威力,更关心核能的前景。这个前景,成为王淦昌余生最大的心愿。

八、

1964年12月,

王淦昌独立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伟大构想,成为该领域的创始人之一。通俗来讲,这项技术就是“人造太阳”

,如果实现,将永久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可惜的是,后来的中国发生了长达十年的政治运动,许多事业陷入停滞……

1978年,隐姓埋名17年的王淦昌调回北京,改回原名,出任核工业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

这时他已71岁了。但他仍然带领同事们在“人造太阳”领域攻城略地,逐渐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1982年,75岁的王淦昌,因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研制、试验核武器方面的重大贡献,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后来,美国总统里根提出“星球大战计划”,王淦昌深知“落后就要挨打”,遂与另外3位科学家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上书中央提出:

想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自主发展高新技术。



邓小平同志对此高度重视,由此产生了影响深远的“863计划”,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几年后,王淦昌还联合“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等人,推动“人造太阳”成为国家“863”计划的一个独立主题,获得了国家长久稳定的支持。但在1997年,却发生了一件令人扼腕痛惜的事。当年春天,90岁的王淦昌在家门口散步,不幸被一个骑车的年轻人撞倒。年轻人逃之夭夭,王老则大腿骨折,卧床半年,身体每况愈下。



第二年,王老病情加重,后期已意识不清。当同志们去看望他,向他汇报工作进度时,他却睁开双眼,并做了个拜托的手势。

原来,即使病重如斯,他依然记挂着,国家核能的和平利用……



1998年12月10日,被授予中国科学院首批“资深院士”称号的王淦昌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次年9月,国家为23位元勋颁发了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淦昌名列其中。他的家人代领后,把这枚515克纯金制成的奖章,捐赠给了王淦昌生前奋斗过的浙江大学。



昔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王老,三遇诺奖而不得。

但他却毫不介意,视功名富贵如浮云,正如前国务委员张劲夫对他的赞叹一样:

“无私奉献,以身许国,核弹先驱,后人楷模。”

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达百年;龙隐幽潭,锻旷世神兵护九州。

“王淦昌”,让我们记住这个名字,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如此贡献的人,才是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们,真正该追的中国巨星!



推荐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