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 > > 正文
于承惠、于海,谈武术
上传时间:2021-06-12 20:22点击:
2004年4月著名武打影星于承惠、于海在山东师范大学与武术研究生座谈交流,畅谈武术。

至今回想起来还是那么亲切。

从武术到美学,从武术技术到武德修养。

于承惠先生说,他对武术的体悟是:“武术是一种生活方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人类最初的生存斗争、防身自卫、保家卫国到健身娱乐可以看出,武术渗透于人类的生存发展、生产生活之中。

习武先习德,因为武术有很强的技击实用性,所以每位德高望重的“师”在收徒授徒时,都重视对“徒”品德的考察与培养。

门规戒律强调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反对争强好胜、恃强凌弱,体现着修身养性的特点。

于承惠说,师傅授徒是“得人、得时、得传”,既符合收徒标准,又时机适合,就得传,传错了人不行,得人得时而不传便是保守,可能会使一些武术失传。

关于现代武术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于承惠先生认为:传统武术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必须要进行改革。

武术进入奥运会是武术发展的重要一步,而不是唯一的一步,使武术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才是其发展的基础与关键。

根据“人体动力学”原理,运动技术都有相似之处,但武术运动内涵丰富,为适应竞赛要求,竞技武术在规范化的同时,如何保持武术的“特殊内涵”不丢失,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现今武术理论落后于实践,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今后武术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责任与义务。



于海说,武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他从小习武,一是为了健身,二是为了做人。

武术文化渊源流长,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里面有技击理论,也有人生哲理。

他认为武术可以修心、修身,使人懂得“万物可学”,从而具备宽容的精神

 

在谈到竞技武术时,于海先生说竞技武术不能一味追求体操的技巧,杂技的难度,盲目发展就会失去武术的本质特征、文化特色。

武术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要有理论指导实践,但理论的东西必须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这样武术才会健康发展。

套路不是舞蹈,但其最初的发生、发展都有“舞”的成分。

只要不脱离武术的本质特征,即“攻防含义”,可以把其他项目的技术经改革后吸收进来。

是否具有战术含义是判断是否武术动作的标准。



关于武术的推广,于海先生谦虚地说自己只能“敲边鼓”,只能谈谈看法与认识。

他认为武术进入奥运会是一次很好的宣传机会与推广方式,但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工作量很大,而且武术的发展要全盘考虑,统一规划,申请列为奥运会竞赛项目的要发展,其他优秀传统项目也要提倡。

于海还特别提到“中国跤”这一优秀传统项目继承与发展的得失问题值得反思。

 

武侠影视是武术功能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武术的一种宣传方式,其武打动作在遵循武术技击规律的同时,可以进行夸张、扩大与包装。

套路和散打都是武术的表现形式,散打运动员周期短,套路运动员周期长,要下的功夫多。

所谓功夫,于海认为包含一定的时间、数量和强度的内容,但对武术直接称功夫是不合适的,武术要推广必须在名称的使用上规范统一。





(于海去祭拜于承惠)

在谈到武术的分类时,就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称呼,于海先生认为武术本来就是传统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竞技武术也是从传统中来的,也应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可以看作是武术整体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也不能对立,他们既有区别,又相互融合。



推荐阅读

热门推荐